英诚百科

YC Encyclopedia

国际海运市场震荡:运价下滑与停航潮背后的博弈(国际海运新闻资讯)
发布日期:2025-05-14 18:10:58 阅读量:1
分享:

在全球贸易的舞台上,国际海运市场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。近期,国际海运市场却陷入了一场复杂的震荡之中,运价下滑与船公司大停航成为市场的焦点,背后折射出贸易政策、市场供需等多方因素的激烈博弈。

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,如同高悬在国际海运市场上方的 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,深刻影响着货主的决策。在经历了一波集中抢运后,货主们选择按兵不动,静待关税政策进一步明朗,这使得国际海运市场的需求端瞬间冷却。船公司敏锐察觉到市场风向的变化,为避免运力过剩导致运价雪崩式下跌,纷纷加大停航力度,试图通过控制舱位来稳定运价,由此引发了一场市场的连锁反应。

下载.png

 4 月 18 日公布的上海集装箱出口运价指数(SCFI)数据,无疑为市场的降温趋势提供了有力佐证。该指数结束了连续四周的上涨,下滑 24.1 点至 1,370.58 点,周跌幅达 1.7%。其中,美西和欧线运价分别下跌 4.5% 和 2.95%,成为指数下滑的主要推手。美西航线运价降至 2103 美元 / FEU,一周内下跌 99 美元;欧洲航线运价也跌至 1316 美元 / TEU,下跌 40 美元。

 美线市场堪称这场震荡的 “重灾区”。美国商会、美国零售协会等机构的调查显示,高达 89% 的美国企业因关税问题取消订单,75% 的企业预计关税将抑制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欲望。在中美关税问题僵持不下的背景下,船公司纷纷调整跨太平洋航线服务。日本航运巨头 ONE 暂停原计划 5 月恢复的航线,还取消了对美国威明顿港的停靠;海洋联盟(OA)船公司宣布,4 月底驶向洛杉矶方向的三条航线全面停航,恢复时间遥遥无期;非海洋联盟船公司 ZIM 更是决定停运 2 个月。据 HLS Group 记录,已有 80 个从中国出发的货轮航班遭取消。

 航班取消的连锁反应迅速波及美国港口及相关产业。港口起重作业量锐减,每艘船原本可载运 8000 到 1 万 TEU,80 个航班取消意味着约 64 万至 80 万 TEU 的货物无法正常运输,港口起重作业相关费用随之降低。卡车与铁路货运、仓储等行业的需求也受到严重冲击,整个产业链陷入低迷状态。

 市场上曾流传 “美国对等关税暂缓 90 天可能引发抢舱、爆舱、涨价效应” 的传言,但多家货代公司表示,目前并未出现此类情况。当前市场处于 “货物已出运完毕、等待政策明朗、不急于下单” 的僵持状态。多数进口商和品牌商已提前完成备货,在关税政策未明确前,他们选择持币观望,进一步加剧了市场运力过剩的现象。尽管红海绕行在短期内吸收了一部分运力,但从长期来看,运力供给过剩的压力依旧沉重。

 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,船公司不得不采取 “控舱保价” 策略。航运咨询公司德路里 4 月初的报告指出,高额关税让美国贸易商对从亚洲进口商品持谨慎态度,运量减少导致更多航次被取消。今年 3 月和 4 月,亚洲至北美、跨大西洋、亚洲至欧洲航线共取消 198 个航次,远超 2024 年同期的 135 个航次,其中亚洲至北美航线的取消量最为突出,预计未来 5 周内,该航线取消航次占比将飙升至 56%。

 从各航线运价的具体表现来看,市场分化明显。除美西、欧洲、波斯湾航线运价下跌外,地中海、美东、南美、澳新和近洋线的部分航线运价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或持平。这反映出不同地区市场供需关系的差异,以及船公司针对不同航线采取的差异化策略。

 国际海运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,运价下滑与船公司大停航只是表象,背后是贸易政策不确定性、市场供需失衡以及船公司应对策略之间的复杂博弈。未来,随着关税政策的逐步明晰、市场供需的重新平衡,国际海运市场有望走出当前的困境,但在此之前,市场参与者仍需在这场风暴中谨慎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