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诚百科

YC Encyclopedia

美国 “收费大棒” 落下,国际海运格局将何去何从?
发布日期:2025-05-15 13:09:58 阅读量:2
分享:

当地时间 2025 年 4 月 17 日,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(USTR)官网一则公告,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,在国际海运领域激起千层浪 —— 美国决定对中国制造的船舶及港口设备征收港口费和关税。这一举措背后,是美国试图重塑全球造船和航运市场竞争格局的野心,其影响深远且复杂。

1745299871685731.png

美国此次行动并非心血来潮。在经过长达一年的 “301 调查”,召开为期两天的听证会并收到近 600 条意见,以及咨询政府机构专家和顾问后,决定分两个阶段实施相关措施。第一阶段,前 180 天费用为 0 美元,此后,对中国船东和运营商按净吨收费,从 2025 年 10 月 14 日起每吨 50 美元,并在接下来的三年内逐年递增,最高达到 140 美元 / 净吨;对中国建造的船舶,基于净吨或集装箱两者中较高者收取费用,同样分阶段递增,不过参加美国海事安全计划和油轮安全计划的船舶,以及空载到港准备出口美国货物的干散货船等可获豁免;针对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,180 天后按 150 美元 / CEU 计算,若运营商订购并接收同等或更大美国建造船舶,可减免费用。第二阶段行动将在 3 年后执行,旨在激励美国建造的液化天然气(LNG)船,限制外国船运输 LNG,相关限制在 22 年内逐步增加。

 

除了海运服务费用调整,美国还祭出加征关税等 “组合拳”。对中国制造或含中国组件的船岸起重机加征 100% 关税,关键部件需满足 “非中国控制” 条件;对集装箱、底盘及相关零件加征 20%-100% 关税。此外,美国还计划探索对中国物流信息平台的应对措施,并推动盟友合作以减少对华依赖。美国的核心目标十分明确:削弱中国在航运、造船及物流领域的主导地位,减少对中国制造设备和船舶的依赖,推动美国本土造船业复兴。

 

从数据对比来看,美国推动此项政策的动机似乎有据可依。据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数据,世界上仅 0.2% 的船舶由美国建造,中国却高达 74%;全球运输商品的集装箱,美国制造比例为 0%,中国占比 96%;港口岸边起重机美国制造比例为 0%,中国则占 80%。但美国这种单边行动,实则是扰乱国际海运市场秩序的 “霸权行径”。

 

短期内,首阶段 180 天的 “零费用” 缓冲期和三年后才启动的第二阶段措施,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美国出口商的直接冲击。不过,从长期看,美国进口商的成本必然增加。以进口中国商品为例,运输成本上升将转嫁给消费者,进而影响美国国内物价水平,增加通货膨胀压力。对于依赖全球供应链的美国零售商和能源企业而言,供应链的稳定性也将受到挑战,采购和运输计划被迫调整,运营风险加剧。

 

从国际视角看,美国此举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国际市场环境。中国在全球造船和航运市场的领先地位,是长期政策支持和产业布局的成果,并非不正当竞争所致。美国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,违背了自由贸易原则。这可能引发其他国家效仿,导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阻碍全球贸易的健康发展。

 

面对美国的 “收费大棒”,中国相关企业需积极应对。一方面,可加强与美国客户的沟通,协商分担成本或调整贸易条款;另一方面,加快产业升级步伐,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,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。同时,中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,拓展海外市场,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。

 

美国对中国船舶及港口设备征收港口费和关税,是一场复杂的 “政治经济博弈”。其对国际海运格局、全球贸易以及中美两国相关产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。未来,国际海运市场能否在这场风波后保持稳定,各国又将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,值得持续关注。